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分享】論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下)

(續中篇)

  再來便要由正面實際說明人文精神比較具體的特質,人文精神做為一種精神難以清楚地被直接道盡,人文精神的揭露通常仰賴於各種主題的討論與發揮,人文精神做為寶石的光輝,也仰賴於文學、思想、藝術與生命實踐為其礦物的結構。以下列舉三種人文精神探討的主題:

  人文精神肯定人類生命的尊嚴。人不但做為生命,更是一個有意識、自覺的生命,人以意義、價值去建構人類的尺度,透過對外在的認識圓滿自己意識內在的完整性。自覺、意識雖然使得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但人類生命的尊嚴不僅止於自覺與意識,人類生命的尊嚴是必須緊連著死亡對生命的意義而言的。死亡賦與生命限制,死亡替生命繫起風箏的拉線,從此生命逆風高飛。有了死亡,生命的種種行為才足夠擁有意義與價值,如果人沒有病痛與死亡,人沒有任何必要去求生、去創造,沒有死亡人不會真正明白生命之可貴;而有了短暫,概念上才相對生出了永恆,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帶著勇氣與微笑面對它生命的終焉,我們會在其中看見偉大的價值與美。意識、自覺連同著死亡使得人類的生命自主而自由,短暫卻充滿著變化與美麗。人文精神肯定生命之所以為生命的尊嚴,並時時提醒人類生命的繽紛與可貴,而人帶著這尊嚴也能感受到獨對天地時自己個體的全面和完整。

  人文精神也肯定和諧的價值。在意識到在自己個體的生命之外還存在著許多複雜但有其道理的關係時,如何一邊維持著自己的全面和完整,一邊和睦地在複雜關係之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定位,那正是人文精神所要追求的和諧。不論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和諧、群我關係的和諧還是人與其他生物乃至人與整個宇宙自然的和諧關係,都好比身坐小舟在千波萬濤裡學習順著水流的流勢,使用技藝執掌著屬於自己的航行。更進一步的和諧使人明白個體與其他東西之間沒有任何排除、切割與分離,人不會被外在條件的因素影響自己內在生命的全面完整性,如此與天地並生、萬物為一,如同飛行一般的逍遙自在,是道家替生命代來的和諧境界。實踐和諧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細心地排除狹窄的偏見與侷限去盡量拓展觀點與視野,才能捕捉到關係與關係更加真實的連結,唯有透過開放的胸襟去省思懷疑,連人核心的價值都要需要經過理性的理解與檢證,和諧才算是真正擁有意義。和諧更為我們揭露到共識的可貴、人與人之間互相的了解、語言在不同個體間透過魔法般的連結將想法神奇再現,人學會同理,從此不再感受寂寞,而人對於自己情感、體悟與自然之間無盡的想像都是在和諧所帶給我們的禮物。

  不只處理個體的完整與關係之間的和諧,進一步在生命的時空面上人文精神有一種獨特的容納與寬懷,人們透過想像、同理可以在心中去重現出含有價值意義的生命情境。懷抱歷史意識,人的心靈可以跨越時空的侷限網羅更多生命的觀點與經驗,人在以天下觀天下的過程中,可以看見文化累積的偉大。當人的心中懷有跨時空的意象軌跡時、即使無法鉅細靡遺地直接掌握其中的細節,世界的大與遠都能在心中形塑無止無盡、活於人心中的精神傳承。人文精神不視傳統為陳腐低下的淘汰品,也不視未來為虛妄無聊的想像,反將視之為此時此地此心的延伸與擴大。人文精神虛懷若谷地珍惜其與自己截然不同的經驗,歷史意識幫助人類的心靈擁有機會去掙脫時空的侷限,拓展生命的大小與深淺。更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在短暫的剎那之間,同時看見經受昇華的深刻與永恆。當中人們所懷抱的價值當然不是真實存在的「未來與過去」,但卻是實實在在精神上的「宏大與曠遠」。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價值、處理人的和諧,最後還要擴大人類生命的境界。

  人文精神主要扣著一個直接基本的概念:真正身為人的我們,所處理的、所感受的、所意會的、所領悟出的種種都離不開身為人這最根本的事實。而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正是要把人心的空間還給那人文主體的根本自覺,無論是面對客觀科學或是物質信仰,人都不應該捨去根本,都不應該忽略人的來源以及人做為人的事實。人在談到人文精神時,必須由當時、此時、此刻的這一個實在的心靈的切入討論,人才有人真正的立場,我們所討論的人文精神也才真正有它的意義,而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把我們人從生命裡的其他事物裡還給生命本身。

(全文完)



此篇文章摘錄自--台大學生哲學桂冠獎 第二屆得獎作品 貳獎
作者:大學部哲學二 張堯程
參考書目:台大學生哲學桂冠獎得獎作品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