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分享】論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上)

論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

  談論什麼是當代應有的人文精神之前,首先要釐清「人文精神」的定位究竟是什麼?「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易經》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後代學者對其中提及的人文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人文即人之道、人文是人理之倫序……流變至今,現在所普遍接受的人文概念:人文指的就是屬於人的各種屬性。古代中國探索人與天道和諧共處的思想家們很早就抱持著考慮人文的態度,他們在處理附帶著人類屬性的問題時,不會習慣訴諸於情緒、想像與神話的牽強解釋。而是使用人所專有的理性或人所共有的基本價值,來描述更加符合人類生活經驗的深刻道理。先秦集大成的老子與孔子尤其繼承這樣人文的特質,分別以道家、儒家在不同方向與層面開創深深影響後代思想的人文思想先河。而人文實踐的過程中那火盡薪傳、生生不息,於每一個時代鮮活燃燒的靈魂,大概就是「人文精神」的原意了。而我要論述的人文精神指的就是:「肯定人類的生命,並開放地以人的視野探索這美麗世界的忠實態度」。而另外兩個與人文精神相近的概念也隨著西方知識的傳入刺激我們對人文內容產生新的思考。這兩個概念正是近代西方啟蒙運動開啟的那基於理性、仁慈態度,旨在超越權威、回歸世俗、不依賴宗教神靈來處理道德問題的人文主義(Humanism)以及藉著觀察、分析、批判,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如哲學、文學、藝術等)的人文學科(Humanities)。人文、人文主義和人文學科這三個相似的詞彙其內涵經歷了很多理解上的轉變。而我所要談的人文精神將一起涵括這些概念,將之視為同樣一種精神所孕育的產物。因此之後我所論述的人文精神將綜合著以上我們所對它的認識,直指思想、知識、文化與價值背後的那個可經傳承與再生的靈魂。

  老子:「正言若反。」同樣地在人文精神的困難面裡我們才更容易看見其意旨的顯現。當代人文精神所面對的第一個困境就是科學精神的建立以及這兩者在概念上的對立。科學精神包括求實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與寬容精神。科學精神指那貫穿於科學活動之間,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與理念。科學精神之所以與人文精神有所衝突在於科學知識建立在客觀(Objectivity)的基礎之上,其求實精神宣稱唯有「不受任何主觀意識影響,而能獨立存在的性質」方可被視為真實,如此,肯定以人類主觀視野去探索世界的人文精神其真實與可信便遭受嚴重打擊。隨著科學知識在預測現象與掌握自然原理的技術越來越成功,人文在人類生命的價值也就更加地被忽視。原先以人文方法處理社會現象的領域也效仿起排除主觀意識的科學方法,建立一套新的社會科學知識,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但用客觀與主觀將世界劃為「絕對的真理」與「信念、意見」兩個彼此對立的概念,藉此推崇科學方法,對人類生活其他重要的部分抱持著不重視的態度,實在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因為所謂的客觀仍舊不脫人的理解,當代美國哲學家Richard Rorty便提出「客觀僅是一種社會群體主觀上團結的共識」,因此從人文精神的觀點看來,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隔閡與鴻溝是不存在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中間本就有許多交集之處,彼此求真、寬容、講理、懷疑與創新的訴求是相當的,甚至人文精神那不那麼依附於方法形式的特性,實可將科學做為一種「人對於世界探索的其中一套觀點系統」納入其概念之中。科學與人文的對立似乎是多餘的,而我們在理解其方法上的差異性之後,也必須要理解兩者內在價值上「做為一個人,運用觀點、理性與價值去認識世界」的齊一性。人文精神不應該被狹窄地限制於人文學科方法的範疇內,而應該依著其中源流長久的精神,肯定身為生命的可貴,並理解自己生命中所觀察、深思、建構與實踐的種種屬性都不能夠脫離生命而言。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